美國電影監製每天都會收到電影拍攝的提案,千挑萬選,好不容易才會揀中阿富汗一個悲劇故事來拍。基於期待世界權力平衡,我們看到較開放、有公義良心的美國電影監製和編導拍攝阿富汗題材的《追風箏的孩子》,自然理應支持。
然而我們也要明白,既然支持美國電影監製和編導的選擇,自不然要忍受美國電影界之「惡」。美國電影監製和編導追求迎合「最大公約數」觀眾的口味,而不幸是他們都相信「美國價值」會受半個世界接受,所以美國電影界免不了帶有「大美國主義」。兩惡取其輕,儘管我們不喜歡「美國價值觀」,然而我們也高興出現《追風箏的孩子》這樣的電影。現在這部片在美國好評如潮,畢竟是值得高興的事。
美國電影往往想賺盡世上的錢,這也是為甚麼美國電影界一般習慣由監製掌握作品的最後剪接權,理由無他,監製代表投資者,以市場價值為重。每當遇到編導觀點與市場環境和氣氛(也就是「美國價值觀」)衝突的話,電影的最後面目總會是要回到後者那一邊的。
電影《追風箏的孩子》出現「大美國主義」的例子不少,顯著的其中一個地方是電影結尾與小說結尾處理手法不同。原著小說結尾寫已在美國安居樂業的阿富汗裔男主角,感覺內疚,不惜辛勞和冒險回到祖國阿富汗,去找昔日被他陷害的同伴,而後者已垂垂老矣;到他親身經歷塔利班統治下的非人生活之後,出於同情和為了贖罪,千鈞一髮,搶救同伴的少年兒子逃出生天,幾經波折,兩人一起回到美國去。
現在電影版本變得簡單,男主角找回昔日被他嫁禍的同伴,見已垂危,贖罪心理油然而生;鏡頭一轉,便見他帶著同伴的少年兒子驚險逃亡;鏡頭再一轉,阿富汗少年便已離開塔利班的魔瓜,可以安樂開心的在美國生活。阿富汗少年逃亡到美國這麼順理成章和爽快,而美國是生活樂土,都是一廂情願的描寫。如果這不是美國電影人「大美國主義」作祟,便是他們所認為的價值觀普世可接受,因此不需要花篇幅來交待和解釋其中過程。
這部電影包含豐富內容,除了表現阿富汗近40年來恐怖生活狀況和歷史事件外,還同時刻劃人性陰險的一面來和應,多層次的故事寫少年背叛同伴、繼而加以陷害,而成長後去贖罪時,卻又有驚人發現,天意實在弄人。編導條理分明、以戲劇性豐富的故事向世人簡單交代阿富汗的社會,而現在呈的事情和景物,亦大概有可能,令人入信。影片在中國新疆哈什拍攝阿富汗外景,困難可知,能達到現在影片所表現的不錯成績,實在值得一讚。
現在影片無可避免開罪了阿富汗現政府。有消息說,為了防備萬一塔利班份子反撲、報復,片中的少年阿富汗演員現在受到保護,有國際人士設立網頁,全力監察該些少年演員的安全。這說是影片監製出於同情心好,還是他們為了電影宣傳好,保護片中阿富汗幕前幕後人員畢竟有需要。這是題外話。
原作者、編劇和導演今回聯合泡製這部電影《追風箏的孩子》,叫世人關心阿富汗近40年人民生活變遷,無疑功德無量。另外,還要稱讚的是全片眾多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,並非阿富汗人,在中國新疆演戲,卻能把阿富汗故事演活,兼且令人動容,真是了不起的成就。這部電影如果在今年奧斯卡典禮上得獎是應該的。(完)
#####
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,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,公開閱讀。
[ #2008電影 ]